1. 首页
  2. 富平组工
  3. 正文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凸现亮点 整体推进

  2006年以来,渭南市适应先进性集中教育活动结束后农村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紧扣农村党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结合点,着眼于促进发展,着力于加强核心,立足于夯实基础,按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凸现亮点、整体推进的思路,在全市农村部署开展了以“推进村级班子建设、推进农村干部培训工作、推进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推进农村阵地建设,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旗帜”为主要内容的“四推进一树立”主题党建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选、育、备、促并举,推进村级班子建设,打造农村党建的强基工程。一是抓好选,把村级班子选好配强。明确提出“三有五强”的选人标准(“三有”即有致富能力、有帮富素质、有共富境界,“五强”即党性原则强、奉献精神强、群众工作能力强、合作共事意识强、创新破难强),全面推行“两推一审一选”、“公推直选”,并采取“选派”、“选育”、“选聘”、“挂职”、“兼职”的办法,确保选出观念新、能力强、群众满意的好干部。全市从退役军人、党员致富能手、机关干部中选拔了310多名优秀人才担任农村党支部书记;正在着手从优秀高校毕业生中选聘一批大学生“村官”,充实加强村级干部队伍;着力扩大村干部交叉任职,优化班子结构,全市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610人,占到19%,村“两委”班子交叉任职的4763人,交叉面36.2%,村干部通过选举兼任村民小组长的5300人,占40.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7371人,占56%,45岁以下的5791人,占44%,经济能人5002人,占38% 。二是抓好育,提高农村干部的思想作风素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深化“党员承诺制”,积极开展了 “党员干部责任区”、“党员干部示范户”、“党员干部创业先锋”、“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等活动,特别是2008年以来,在农村党员干部中集中3个月时间,组织开展了以“学习郭孝义精神,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集中学习、自查剖析、整改提高,有效解决了农村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意识不强、富民强村措施不力、模范作用发挥不好的问题。三是抓好备,把村级后备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作为村级班子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储备机制,储备了6000多人35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有致富能力的后备干部队伍;在农村开展了“双培”活动,着力把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能人、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勤劳致富的优秀党员培养成村干部。目前,党员担任村民小组组长或村民代表的比例达到85%。四是抓好促,下势抓好后进村转化提高。坚持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在全市倒排10%的相对后进村和贫困村,采取对症下药,分类整治的方法进行整建。对班子配备不齐、软弱涣散的村,采取教育整顿、组织调整、培训储备进行整治;对党员干部思路不清、活力不足的村,采取学习讨论、民主评议、设岗定责等措施进行整治;对决策机制不健全、管理不民主的村采取建章立制的方法进行整治;对经济发展不快、基础设施薄弱的村采取整合资源、结对帮扶的方法进行整治,使之尽快改变面貌。目前,全市班子软弱涣散、经济发展缓慢的后进村、贫困村减少了216个,中间状态中的340个村已步入先进。
  二、创新载体,分层培训,推进农村干部培训工作,打造农村党建的素质工程。一是明确培训目标任务。制定了《渭南市农村干部“136”培训计划》,提出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提高发展经济、管理社会事务、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为目标,市委组织部抓好重点村党组织书记的集中培训,培训面占到10%,县、乡两级分别培训干部30%、60%,力争五年内使全市农村干部普遍受到—次不少于五天的集中培训。二是灵活形式,按需施教。建立市、县、乡分层次共抓,党(干)校培训、电化教育、实践基地、域外培训等多形式共有的培训教育模式,大力加强农村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培训、文化学历教育、科技素质培训和创业能力培训。一些县(市、区)还组建了流动党校、“农村干部讲坛”等,灵活多样地开展培训工作,有的对经济薄弱村开展了“发展型”培训,有的对后进村开展了“转化型”培训,有的对无技能村干部进行了“技能型”培训,有的对新农村试点村干部进行了“示范型”、“增压型”培训。两年多来,全市各级共举办各类农村干部培训班386期,培训农村干部15890人次,党员科技致富能手25300多人次。三是创新载体,外延培训基地。创建了渭南市农村干部苏州培训基地、山东潍坊基地、陕西杨凌基地和韩城市东英村农村党员干部先进性教育基地以及散布全市11个县(市、区)的266个乡镇党委科技服务示范基地,并根据各个基地的特点,先后组织开展“解放思想”苏州万里行、“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潍坊培训班、学习郭孝义精神东英村基地倡议活动等。四是建立培训的保障机制。组建了既有市、县直有关部门领导,又有科研院所业务骨干,还有政策方面的专家教授等150余人组成的渭南市农村干部培训师资库;每年从市管党费拿出10万元补充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经费;定期编印适合我市特色的农村干部培训手册,先后组织编写了如何当好“村官”、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苏州经验等专题手册,共70多万字,受到了省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被称为全省市级农村干部培训工作的创新之举。
  三、以民主化决策、多元化管理、有效化激励为目标,推进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打造农村党建的长效工程。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意见》、《渭南市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创新机制,完善制度,明确了村干部的任职资格条件、工资报酬、管理办法等;建立和完善了村级党组织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健全了村委会向村党组织定期报告工作、村党组织向村委会随时通报工作和乡镇包村干部列席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定期召开党员群众大会通报情况制度,明确凡村级公益事业经费的筹集与管理、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与承包、重大救灾救济款物的发放等方面的事项,必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定;推行了“十步工作法”,规范了村级事务的民主决策程序。积极推进村务公开,普遍推行了“组财村管、村财乡监督”、村级财务年度审计、村干部卸任审计和新债责任追究等制度。特别是在村干部的保障机制上,落实了村级办公、活动经费和村干部待遇,明确市、县两级财政每年拨付给每个村不低于1万元的经费,建立了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基本酬薪制、养老保险和离任优秀村干部生活补贴制度。明确对年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市当年农民平均水平的村,其基本酬薪一般每年不低于2400元;未达到当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村,年基本酬薪不低于1440元;村域经济发展有一定基础,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市农民人均收入两倍的村实行浮动酬薪制。同时,全市选拔了26名特别优秀的村干部兼任乡镇副职,对86名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大张旗鼓予以表彰,组建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先进事迹报告团赴各县(市、区)巡回报告,激发了村干部群体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建立了乡镇党委书记与村党组织书记定期谈心沟通制度,思想上解疙瘩,工作上解难题,促使村干部扑下身子干实事。
  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打造农村党建的形象工程。一是充分调研,明确思路。由于历史原因,渭南村级活动场所总体基础较差,特别是“03.8”洪涝灾害之后,全市将近有三分之一的村属于无场所或危漏场所。经过调研,我们摸清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五个坚持”的原则,即:坚持量力而行、不贪大求洋;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过度追求外在美观,力求规模适中,标识统一;坚持“一所多用”、“一室多用”,宜改则改、宜扩则扩,不浪费资源;坚持着眼长远,注重适度超前;坚持建管用并举,建立健全制度,确保活动场所建好、管好、用好。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村级基础较好的村,整合商务、计划、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项目资源联建,力争建成示范点;对村情一般,有闲置校舍、房屋的村,盘活闲置资产改建;对县级财政状况较好的县采取了县级牵头统建的办法;对近城靠矿有企业的村,发动企业、个人捐建;对困难较大的村采取领导、部门包联共建等。三是多种形式,强力推进。先后采取召开现场会、定期通报进度、严格督查验收、下发整改通知、命名表彰示范、以奖代补等形式,有力确保了全市856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任务的如期完成。四是管用并举,拓展功能。制定了《渭南市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使用管理办法(试行)》,从活动场所的功能定位、室内外设施配套、资产管理、场所使用与维护、组织领导责任五方面提出了明确规定,不断拓展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功能。全市有257个村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成了集党员活动、村民议事、教育培训、信息网络、文化娱乐、卫生保健和商务连锁等多位一体的村民服务中心。
实施“四推进一树立”主题党建活动两年多来,得到基层党组织认可、党员干部支持、农民群众欢迎,呈现出蓬勃生机与活力,既使基层党组织增强了凝聚力、党员干部增强了战斗力,又使经济发展增添了新活力,为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实现了农村党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的同频共振,互动双赢。
  一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提高。通过实施“四推进一树立”主题党建活动,加强了农村“两委”班子建设,规范了村级组织运行管理,化解了社会矛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目前,全市有22%的村达到“五个好”,韩城市晨钟村、潼关县窑上村等一批先进典型受到中组部、省委表彰,先后有210个村被市委确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二是培养了一批“双强”型干部,农村干部队伍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在农村干部中培养致富能手3200多名,有1700多名党员致富能手走上村干部岗位。基层党员干部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的明显增强,广大农村干部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转变了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掌握了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提供服务的工作方法,靠活生生的事实引导农民,靠周到细致的服务帮助农民,靠基地和公司的龙头作用带动农民,涌现出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先进典型郭孝义,受到中央和中组部领导的批示,省委在全省部署开展学习。
  三是实现了农村党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双赢,农村经济发展明显加快。随着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农村基层组织的运行规范了,为民服务的平台建立起来了。蒲城县桑楼村成立了由老干部、党员群众代表组成的“参议会”,定期在活动场所开展活动,参与村道整修、项目引进、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等村级重大事务的讨论和决策;大荔县太丰村、华县东罗村等利用建好的场所,邀请农业专家教授对村民进行了大棚西瓜、蔬菜栽培等实用技术培训;富平县北陵村、临渭区武赵村在新建成的场所中配置了电脑,开通了“电子农务”,利用现代信息传播的快车道,为群众提供科技信息、农产品购销信息。通过实施“四推进一树立”活动,广大基层党组织在建设新农村中的坚强堡垒作用愈来愈明显,广大农村干部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中的带领示范作用愈来愈突出,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在全市“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中,农村党组织建设示范点484个,农村干部创办公司(基地)610个,成立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370个。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两年以来以18%的速度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