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富平组工
  3. 正文
关于在我县实施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几点建议

关于在我县实施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几点建议

县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县水保站副站长  

近年来,我县把实施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作为缺水地区解决人畜用水困难、进行农作物补充灌溉、促进农业稳产增收的有效途径。先后在沿山区8个乡镇投资1300余万元,修建集雨水窖5700余座,新增蓄水容量27.7万m3,节水灌溉面积达1.6万亩,解决了1.1万人的饮水困难。它的实施不仅为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一、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作用

1、解决了农村用水困难。我县北部山区、沿山区一带农村历来饮水困难,过去一遇干旱,就要通过远距离运水来解决问题,不仅水价昂贵,而且用水纠纷不断。实施集雨工程以来,广大群众兴修水窖,利用房屋院落作为集雨工程场地,通过一些净化措施,把降水引至水窖中储蓄起来,以供平日生活之用,有效地解决了农村饮水问题。

2、增加了农民收入。由于缺水,许多地区的水土资源潜力未充分发挥,实行集雨工程以后,一方面,利用所集蓄的雨水进行补充灌溉,提高了粮食亩产量。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民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种上瓜果蔬菜,改变了“从一年四季没菜吃,变成一年四季啥都有”现象。集雨工程的实施不仅使水源有了保证,果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高,而且有效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目前,实施项目区的农民收入正在以每年15%的速度逐步增加。

3、改善了农村整体环境。为了提高集雨工程水的质量,许多农户改掉了过去的不良习惯,猪、牛、羊由原来的零散放养变为圈养,家庭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改变了以往脏、乱、差的状况。雨水蓄集利用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变了农民的生存环境,而且有效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

4、遏制了水土流失现象。集雨工程的建设,特别是配合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梯田建设,对促进当地生态环境走向良性循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使水土流失现象明显减少,有效遏制了越贫越垦、越垦越贫现象,实现精种高产,从而为控制乱开乱垦,退耕还林创造了条件,为再造“山川秀美”的良性生态环境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二、我县在实施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方面存在的问题

1、重建设、轻管理

在底店乡、曹村镇已建成的个别蓄水池和沉淀池,出现了楼板坍塌,池内杂物满地,池周围杂草丛生,引水渠、进水口已被泥土淤满的现象,导致投资上千元的蓄水工程丧失功能,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除蓄水池建在野外,重建设,轻管理是其主要原因。

2、水窖、蓄水池卫生条件差

个别水窖、蓄水池未修建必要的沉淀池、引水渠、拦污网等卫生设施,使收集的雨水直接进入水窖、蓄水池,集雨场地也不能按时清理,每到集雨时,泥土、杂物甚至畜禽粪便一同进入,饮水卫生条件更是无从谈起。

3、思想观念传统,意识不到位

2007年在庄里镇三条村施工时,发现有十余户养殖和种植专业户把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同养殖和种植业有机结合起来,修建了较大的蓄水池或水窖,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这种模式在北部沿山区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但是三条村有群众300余户,养殖和种植户比例还是较低,总体数量较少,在项目区没有形成规模。

三、对我县实施雨水集蓄利用工程项目的几点建议

1、狠抓工程建设,加强工程管理

在集流面选址时,应尽量避免将无植被的土集流面及沥青公路作为人饮工程集流面。蓄水工程位置应避开填方或易滑坡地段,地下式蓄水工程外壁与崖坎和根系较发达树木的距离不得小于5m。多个水窖或水窑衬砌外壁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4m,蓄水工程进口前应设拦污栅。蓄水工程清淤每年不应少于1次。汛期应经常观察蓄水量的变化。蓄水达到设计水位时,应及时关闭进水口,防止杂物和动物进入。要经常清扫,清除汇流槽和粗滤池中的淤泥;水窖、蓄水池宜保留深度不小于20cm的底水,防止开裂。

2、增加补助资金,提升建设标准

我县雨水集蓄项目区主要位于经济发展缓慢的北部沿山区一带,农民生活水平低,用水困难,因此在实施雨水集蓄利用项目时,要适当增加省级补助资金,提高水窖建设标准,从项目规划、集流、蓄水等工程上,要严格按照《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L267-2001)要求,提高雨水集蓄利用工程项目的效益。

3、改善卫生条件,保障群众身体健康

长期以来,受小农经济思想影响,北部沿山区群众还保留着物品自产自销、畜禽放养、柴物胡乱堆放的生活习惯,集雨水窖的集雨场长期充斥着杂物,用水卫生条件很难得到保证。因此,一定要改变传统生活方式,变畜禽放养为圈养,柴物定点堆放,硬化集雨场,完善沉淀池等配套设施,改善集雨场卫生条件,使群众真正吃上卫生水、干净水。

4、把集雨工程同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

在集雨工程实施项目区大力发展养殖业以及种植蔬菜、果木等产值高的经济作物,把集雨工程同经济发展、农民致富有机结合起来,在我县北部山区、沿山区形成家庭经济模式,为带动缺水区的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一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