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习老风范
  3. 正文
习仲勋领导绥德地区各项工作
1947年春,习仲勋和夫人齐心在延安花石砭中共西北局驻地

——1943年1月,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结束后,为了加强北线的工作,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调习仲勋任绥德地委书记。2月,习仲勋到绥德履新。

——绥德地区地处陕西北部,北拒榆林的国民党统治区,是陕甘宁边区北线的重要屏障,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习仲勋到绥德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组织地委、专署领导认真讨论绥德地区的财经问题。随后,地委、专署召开县委书记、县长会议,传达边区高干会议精神,专门讨论财政经济问题,在会上,习仲勋就如何发展绥德地区的财政经济作了重要讲话。3月14日,习仲勋率领有关单位负责同志下乡考察。他鼓励各级干部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对群众工作进行具体指导。他要求全地区的干部,要结合实际,制定发展绥德地区农业生产的措施及改进农业耕作的方法;同时,对成立妇女纺织小组、发放农业贷款、改造社会闲散人员、理顺土地租佃关系、组织群众移民等问题,提出了具体意见,还对某些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作了明确的批示。经过一段时间深入实际,习仲勋对绥德地区的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他认为,要进一步提高绥德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关键是要在精耕细作的基础上,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效地组织劳动力积极地、科学地发展生产,改变靠天吃饭的老办法。

——春耕前夕,习仲勋来到绥德县郝家桥村,他看到的是村庄整齐洁净,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村民们正在积极地为春耕作准备,他们在有限的土地上,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展生产,实行精耕细作,以改善土地条件;选择优良品种,以提高单产,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大提高。习仲勋认真总结郝家桥的经验,并召开地委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区范围内推广郝家桥的生产经验。这样,在绥德很快掀起了大生产的热潮。

——1944年春,在绥德地委机关生产动员大会上,习仲勋说,要按照毛主席制定的方针,大力开展大生产运动,要大家一齐动手。那些只做机关工作、不愿干体力劳动的干部,实质上是轻视劳动,是缺乏群众观点,必须加以改正。他带头宣布了个人的生产节约计划:要和勤务员合作种棉花和白菜,自己每天捻一小时毛线,办公用品要节约三分之二;当年的棉衣、单衣、单鞋、棉鞋、被褥等,不要公家补充;自己要睡冷床,冬天只烧炉子不烧炕,屋里提早半个月停火;注意身体健康,争取不花公家一文钱药费。

——在习仲勋的带领下,绥德地委、专署号召全区广大干部厉行勤俭节约,还要走出机关,积极地参加大生产运动,除积极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开展生产外,还规定一年内每个干部要生产几斗小米。这样,在绥德,上至地委书记习仲勋,下至机关干部、通讯员、警卫员,都必须参加农业大生产和纺毛线等劳动。地委宣传部和报社的8位同志,不但帮助群众积极备春耕,还主动开荒种地,掏大粪,挑大粪,不怕脏,不怕累。广大干部认真负责,辛勤的劳动换来喜人的收获,他们生产出了大量的土豆、花生等,纺出的毛线都是一等品,既为群众树立了榜样,又基本上解决了干部自身的吃饭问题。

——在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同时,习仲勋领导绥德地委根据党中央、西北局和边区政府的指示精神,加大了绥德地区减租减息的工作力度,并发展成为普遍的群众性的减租减息运动。1943年以后,绥德地区的地主把全部土地的80%租给了农民耕种,土地使用权逐步地由集中转为分散;在利息方面,绥德地委和专署也根据中央和边区的有关规定,大力开展减息活动,许多地主富农向贫雇农退还了利息,使广大贫雇农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实惠,也适当照顾了地主富农的利益,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为守好边区的北大门创造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在习仲勋的领导下,绥德地区各级政府在政权建设中,严格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44年冬,绥德地区6县先后进行了选举,共选出议员846名,著名绅士霍祝三担任了绥德县县长,原国民党第八十四师旅长刘杰三连任3届边区政府参议员,习仲勋与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参议长安文钦也建立和发展了密切的关系,为绥德地区民主政权的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源:共产党员新闻网

责任编辑:康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