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6年12月,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党中央重大政治方针政策的转变,使地方党的工作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身为关中特委书记的习仲勋不能不由此引发更多的思考。他同特委的同志一起认真分析关中形势,决定以建立和扩大统一战线为中心,重点开展苏区与友区的区域谈判、争取民团、加强对友区的群众工作等三方面的工作。经过艰难困苦的斗争,关中特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1937年5月15日,习仲勋等作为关中特区的代表,出席了在延安举行的陕甘宁特区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他又一次聆听了毛泽东关于边区工作的重要讲话。毛泽东要求:转变与创立特区为抗日民主政治的模范区域,为抗日民族革命战争中政治与军事的模范区域,为实现民主共和制的模范区域。代表大会选举了由执委17人、候补执委6人组成的中共陕甘宁特区第一届委员会。习仲勋当选为执委。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习仲勋积极选调兵员开赴前线。9月,习仲勋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关中分区书记,他一面动员青年投身抗战,一面吸收社会贤达进入抗日民主政权。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在苏区制造事件、惨案,习仲勋领导边区军民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反摩擦斗争,取得了数十次胜利。他戎马倥偬,仍不忘教育,支持创建了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并担任该校首任校长。
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简称“二师”,是一所新型的中等师范专科学校。习仲勋回忆,二师创办于1939年9月,是适应边区当时所面临的战争和经济、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而诞生的,一开始就确定了以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有民族观念、有民主思想、有抗战建国才能的青年为宗旨,一切从边区实际出发,培养边区建设迫切需要的人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特定历史年代里,“二师”培养出数以千计的人才,分布在党、政、军和财经、建筑、教育、新闻、文艺、出版、医疗及工、青、妇等各条战线上。

——习仲勋兼任“二师”校长,只是他负责全局工作的一个方面,但他对这段经历极为珍视。近半个世纪后,得知编写《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校史》时,他欣然为之作序:
我离开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将近半个世纪了。回忆起当时在那里开办边区第二师范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听说陕西省人民政府已在关中分区所在地马栏镇树立了纪念革命旧址的石碑,原二师在马栏的校址被群众取名为“二师村”,现在又编写二师的校史,这些都给我带来了莫大的欣慰。
习仲勋在关中六年中,不管战争的环境多么残酷,他始终把自己视为人民的公仆,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正把“为人民服务”当成自己的宗旨,和关中父老乡亲生死与共,鱼水相依。关中地区至今还流传着他体贴爱护干部、关心群众的许多佳话。
习仲勋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本色,以其模范的行动带动和影响着身边人员。由于条件的限制,关中分区机关的伙食费每人每天仅3分钱,为了节省有限的经费,机关干部要经常出去打柴。每当此时,习仲勋总是坚持和同志们一起去,一起从沟里往塬上扛柴。同志们劝他休息时,他却说,我们都是劳动者,参加这点体力劳动要比战场上的同志容易得多。他们在前方流血牺牲,我们劳动磨破点皮算什么?习仲勋按规定配有马匹,但每次去农场劳动和参加其他集体活动,他总是把马让出来给同志们驮行李,自己和大家一起步行,一路讲故事、唱秦腔、拉家常,谈笑风生。
习仲勋特别注重党政机关和部队的自身建设,经常教育干部战士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必须严守群众纪律。
习仲勋在关中分区的工作得到人民群众的赞扬和党中央、毛泽东的充分肯定。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在遴选中共西北局书记一职时,毛泽东说:“我们要选择一个年轻的担任西北局书记,他就是习仲勋同志。他是群众领袖,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绥德建功勋
1942年10月至次年1月,为期3个月之久的西北局高干会议召开。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参与下,清算“左”倾路线错误,纠正“肃反”偏差,一大批受冤屈的干部彻底平反。毛泽东为习仲勋题词“党的利益在第一位”,这也成了他坚守一生的准则。然而,在接着展开的整风审干和清查内奸的运动中,又出现了类似“肃反”的乱抓乱捕现象。习仲勋不断提醒干部不要假坦白,提醒执行者不要“逼供信”,并及时向上级反映问题。在中央发现问题并着手纠正后,习仲勋抓紧甄别和平反,减少了整风审干运动造成的伤害。
习仲勋在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期间,主要抓了两件事。一是以发展生产为中心。推广先进经验,开展劳动竞赛,并躬亲节约,生产自给,带领群众克服严峻的物资困难。二是建设抗日民主政府。要求干部广交党外朋友,吸收士绅和名流进入参议会。1944年4月,习仲勋和齐心结成革命伴侣。婚后长期分隔两地,以书信传情,感情甚笃,终生相伴,走过58个春秋。
1942年春,全党的普遍整风运动开始在党的各级干部和党员中进行。4月21日,在延安边区参议会大礼堂召开有2000多名干部参加的整风运动大会,对整风学习、讨论、总结、考核等作出了部署。至当年秋,参加边区整风的党员干部通过文件学习,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水平,兴起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风气,通过检查工作,反省自己,纠正错误,增强了团结,改进了工作。
为了彻底清除王明路线在边区的影响,加强边区党的建设,从10月19日开始,中共中央西北局召开了一次为期88天的高级干部会议(又称“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习仲勋作为西北党校校长出席中共中央西北局高干会议。
毛泽东在开幕式上讲话,会议中又作了关于布尔什维克成功的12条经验的报告。毛泽东的讲话和报告成为大会的指导思想。11月5日开始,会议转入讨论原西北根据地(包括陕甘边根据地及陕北根据地)的历史问题,接下来10多天的议程紧张严肃,思想斗争甚为激烈。
11月11日,习仲勋就陕甘边党内一些历史问题在大会上发言。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了三个问题:一是陕甘边苏区和红二十六军发展过程中的陈家坡会议,红二团南下失败和阎家洼子会议等重要历史事件中发生的不同形式的思想斗争。二是陕甘边党内在各种政策上的争论和斗争。三是陕甘边区、陕北苏区“肃反”和“肃反”带来的恶果及革命遭到的损失。在发言中,他旗帜鲜明地对陕甘边苏区发展过程中一系列重要事件中的思想和路线斗争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做了认真的自我批评。他指出,关于党内历史上的思想斗争问题,不是仅仅讲“肃反”问题就可以讲清楚的,它完全是两条路线长期激烈斗争的结果。他摆事实说明,根据地建设一旦受到“左”倾路线及其执行者干扰时,就出现挫折,就遭受失败,甚至全军覆没。他提出既分清是非,又团结同志,对在“肃反”中有严重错误的人提出批评,主张这些同志要敢于承认错误,找准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改正错误,轻装前进。
来源:中华儿女报刊社
责任编辑:梁夏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