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习老风范
  3. 正文
土改纠偏——深入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政策
习仲勋资料图

——1948年初,习仲勋三次致信党中央、毛主席,主张尽快纠正土改中的“左”倾错误。毛主席看了非常重视,批示说:“我完全同意仲勋同志所提各项意见。”
  土改运动初期,由于政策的不完善等诸多原因,在纠正工作过程中的右倾偏向后,又出现了“左”的错误,一部分中农利益受到侵犯,中小工商业者也受到冲击,在一些地区还发生了乱打滥杀现象。
  1947年,康生在山西搞土改,“左”得出奇,定成分搞扩大化。凡定成地主富农成分的,都被分了土地和浮财,还要拷“底财”(埋在地下的银元等)。冬天,把地富一家老小拉出来,脱去上衣,用冻硬的麻绳鞭打,叫他们招供“底财”埋在哪。场面惨不忍睹。这股歪风也刮到了陕甘宁边区,有人就要斗民主人士、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以及边区参议会议长安文钦等人。他们还说志丹县有“四大家族”,即老革命刘志丹、曹力如、王子宜、马锡五,并说这几家都是大地主,要清算。其实这四家成分最高的不过是富农,还被国民党抄了家。到了1934年,土地也被分了。按当时的土地法规定,土地被分五年以后,就可不算地富成分了。但“左”的风气一来,这些统统管不了了。
  经过深入调查研究,1948年初,习仲勋联系边区实际,先后于1月4日、1月19日和2月8日三次给党中央、毛主席写信,如实报告边区各地土改中普遍发生的“左”倾问题及所造成的危害,并说明目前正在努力纠正的情况。
  在1月4日的报告中,习仲勋从陕甘宁边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土地革命时期建立的老区和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老区、半老区,应按不同情况实行不同的土地政策。经过土地革命、土地问题基本解决的老区,应主要实行调剂而不是打乱平分。在土地革命不彻底的老区和半老区,对地富所有较多较好的土地,应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把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
  对此意见,毛主席非常重视,批示说:“我完全同意仲勋同志所提各项意见。望照这些意见密切指导各分区及各县的土改工作,务使边区土改工作循正轨进行,少犯错误。”并转发各根据地,及时制止了“左”倾现象。同时,毛主席还提议习仲勋和其他领导同志到各县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树立典型。随后,习仲勋带领西北局的同志,及时总结和推广了黄家川村土改工作的经验,并将有关材料报党中央。毛主席阅后非常高兴,指出黄家川的经验具有典型性,对全国老解放区土改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关中土改时,习仲勋经过调查,在一次会议上说:“关中地富占不到农户的8%,不要硬套总的政策,要实事求是,有多少是多少,不能扩大斗争面。”土改结果地富只占4%,其中地主不到2%。
  1964年,“社教”开始,有人突然提出“陕西是和平土改,习仲勋保护地富,民主革命不彻底”。结果又来了一次成分划分,地富被划到8%还不止,有的地方划到了16%。仅长安县的地富一下子就比原土改时增加了16倍。因成分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的多达645人。
  1947年在陕北要再搞土改时,画家石鲁同志提出:“老区土改已过了12年,现在又要土改,什么人有这个要求,是‘二流子’(游手好闲的人),他们好吃懒做,自己分到土地,不好好劳动,又穷了,现在想趁机‘打富济贫’,抢别人的劳动果实。这些人虽穷,是流氓无产阶级,不能依靠。”在“左”的风气下,有人批评石鲁反对土改,是立场问题。习仲勋同志知道后说:“石鲁同志的看法,完全符合实际,这是实事求是。”
  这不禁使我们又想起习仲勋在解放后土改中讲的一段话:“不要以为‘左’比右好,要是乱斗乱打,我看右就比‘左’好。右,无非是地富成分定少了,或定慢了,我们可以纠正。‘左’了,把好人划成了敌人,甚至逼死人,损失就大了。当然不‘左’不右最好。这就要实事求是。现在政权在我们手里,只要搞好调查研究,能听取不同意见,就能制定出正确的政策。”

(本文摘自《习仲勋的故事》 作者:崔晓民 温若谷 崔利民)

责任编辑:梁夏晨